“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策”委员建议-第94期
发布时间: 2024-03-04 【字体: 来源:经济委阅读次数:4034

关于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储备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    

 

乡村振兴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资阳市属于西部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市,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当下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普遍存在从业人员数量少、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农村人力资源“空心化”的实质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破解农村人力资源问题迫在眉睫。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精准培育,激发“老把式”潜能。广大农民群体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受益者,也是乡村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而且从小扎根乡土,资源量、稳定性、适应性都超过引进人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现有农村人力资源,推动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要以本地人才为基础,对各类农业领域技术人员、种植养殖能手、能工巧匠等深入挖掘,构建本土乡村人才资源库,切实加强实用型人才的统筹培养、科学管理与综合服务。要搭建分级分类的教育培训平台,不拘培训场所,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分类制定培训计划。既要通过脱产培训、专项提升等“精品课堂”精准提升部分“领头雁”的综合能力素质,也要通过科技入户、现场教学、田间实践等多种方式,精准提升广大农民的从业水平,培育更多实用人才,从而激发传统“老把式”的潜能,形成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二、建优环境,吸引“新农人”筑巢。构建有利于人才在乡村发展的保障体系,吸引“新农人”筑巢乡村,才能为乡村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为此,要建立产业与人才统筹谋划机制,探索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中设定一定比例人才发展资金,将项目带动人才发展情况列入项目验收考核指标,聚焦产业链打造人才链。要提供“一站式”服务,为人才在乡村干事创业提供培训、项目、资金、金融、园区、物流、土地等系统性支持服务,同时在医疗、家属就业、子女入学、档案托管、证件申请等方面实施最优惠政策,营造施展才干和发展成长的“优质高地”。要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打造人才“向往的家园”,让更多的人才自愿流向乡村,蓄积更加充足的人才动力。

三、突破限制,提升“田秀才”认可。当前,农民正由“身份化”逐渐向“职业化”转变,提升职业获得感和社会认同感,能进一步激发乡土人才扎根乡村的热情。要突破身份、体制和编制等限制,紧扣乡村所需、农民所能,“不唯学历、不唯年龄、不唯奖项、不唯论文”,科学制定乡村人才职务晋升、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以及职称审定等措施,在创新创业、项目合作、金融贷款、技能培训等方面建立与职称相对应的待遇激励机制,形成“职业能力越强、实际贡献越大、发展前景越好”的良性循环,为优秀乡村人才提供更宽广的晋升渠道和发展空间。要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乡土优秀人才评选等活动,培养选拔出在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资阳农匠”,增强乡村振兴人才荣誉感、使命感和社会认可度,激发创造力和战斗力,让农民更有尊严、更加体面、更有奔头。

四、科技赋能,加快“智能化”升级。智能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能有效解决人力资源不足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扶持建设农业产学研示范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为农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人才保障。大力推广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如智能化的农业管理系统、精准化的农业生产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工作效率。鼓励扶持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创新推动农业与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发展,培育新的农业业态如智慧农场等,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精准预测和决策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减少农业对人力资源的依赖,提升农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