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策”委员建议-第89期
发布时间: 2024-03-04 【字体: 来源:经济委阅读次数:3722

关于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

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建议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

 

党的二十大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明确指出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省委、市委要求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市委高度重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元方书记多次作出指示要求。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立足乡村产业优势,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858个,投入资金2.71亿元,发展一产807个、二产33个、三产32个,农村集体经济整体运行良好,收入同比实现稳定增长,为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工作中也存在“发展思路不够清晰、干部群众参与不多、资金筹措渠道单一”等问题,未能发挥出集体经济应有的作用。为加快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加速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建议如下:

一、探索适宜资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路径,着力破解“思路不清,模式不优”的问题。多年来,各级各部门在资金、项目、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对集体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倾斜,探索出了一些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比如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乐至县高寺镇清水村。但这些模式基本是靠土地、资金入股,对外部要素依赖较大,不适宜大规模推广。建议:一是打造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样板。科学把握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和适应性,依托各地集体资产分布、地理交通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基础条件,结合各种模式适宜的发展环境和应用的具体区域,鼓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结合本地实际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项目,以产业发展带动集体经济转型升级。二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多样化的集体经济模式。通过适时总结各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和发展成效,分类识别各种模式的推广范围和实践价值,持续形成“国企引领、产业带动、农旅融合、资源利用、抱团发展”等可借鉴、可持续、可致富的多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三是循序渐进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率先开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试点,在探索发展模式中走在前列,形成长效发展模式。尤其是伴随城乡融合程度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更需要根据发展条件变化延伸发展模式,综合利用多种要素,尤其是数据等新要素,增加和扩充发展模式,适度扩大经营规模,积极推广多种发展模式。

二、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参与热情,着力破解“带动不够,参与不多”的问题。当前,各地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平台,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流转等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户通过务工、分红等方式,获得了一些集体经济发展红利。但是,有些地方领导和乡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信心不足、决心不大、办法不多,各方参与度还不高。建议:一是党建引领选好带头人。压紧乡镇党委主体责任,把好项目实施决策、运行监督、绩效评价等关口。做实基层党建工作,选好村支部书记,实现让有志于深耕乡村、干事创业的能人,成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带头人。二是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扩大村民参与半径,在项目招引、实施、定位、发展等方面,做到村民群策群力、积极参与、决策民主,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民主决策机制,调动群众关注、支持、参与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三是大力培养农村技术型人才。完善农村人才引进和开发利用机制,通过完善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以乡村科技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民返乡创业青年为重点,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服务的农业人才队伍。

三、强化财政金融招商政策互动,着力破解“来源单一,发展不均”的问题。2023年,全市投入衔接资金1.67亿元用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但受政策要求制约,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脱贫村,导致非脱贫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距,主要原因就是非贫困村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农业农村招商引资力度。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把更多的社会资本引入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来,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多方筹集资金。建立企业、群众共享发展收益机制,以管理经营、技术带动、资源(资金)参股等形式,形成利益联结体,实现村集体经济与村民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二是强化对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金融机构的财政扶持。通过财政参股、设立补贴等方式,支持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对其发放的农业贷款提供利率补贴,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贷款风险补偿和政策性保险机制。各级财政共建农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对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损失给予适当补偿,引导银行增加对农村信贷的投放。加大高效农业保险奖补政策力度,增强村级集体组织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和途径,满足村级集体组织发展现代高效现代农业的需要,逐步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带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