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策”委员建议-第83期
发布时间: 2024-03-04 【字体: 来源:经济委 阅读次数:3790

关于进一步推动产融融合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  朱道理

 

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融融合,以清晰开明的思路、务实创新的举措、前所未有的力度一体推进“资本+伙伴+生态”建设,构建产业金融生态、推动产融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组建了多年来想建而未建成的产业发展基金,资阳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两家“四大行”入股市属国企的地级市,工业贷款余额近两年均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以上的高位增长,去年9月我市被省政府办公厅表扬为发展产业金融、提高制造业贷款占比成效明显市。

推动产融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应有之义、关键一环,也是一个需要久久为功的“课题”。受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经济机制、微观主体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市在产融融合方面还存在一二产业贷款余额小、占比低,民营企业“融资难”、贷款增长缓慢,产业主体融资渠道单一、金融供需对接质效不高等问题。为此,就进一步推动产融融合提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推动产融融合,要立足产业发展阶段突出着力重点。当前,我市产业发展阶段特征明显,传统产业占比大,中小微企业是产业的“主力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这就决定了银行贷款是我市绝大多数产业主体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发挥银行机构主渠道作用是推动产融融合的着力重点。但受中小微企业收益不稳定、缺乏合格抵押品、财务不规范等因素制约,加之增信机制不健全、银企信息不对称、防范金融风险“趋严”,致使银行机构“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现象相对突出。建议:一是完善信贷增信举措。持续加强“科创贷”、“园保贷”、“制惠贷”等省级政策性金融产品的宣传运用,加快运行“资易贷”普惠金融风险补偿基金;通过重组自建、合作共建、引进展业等方式,逐步健全工业、服务业领域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增强银行机构“敢贷”信心。二是健全评价激励机制。组织开展驻资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评价,将支持工业、民营经济发展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并将评价结果运用于政府性资源配置、评先表扬、通报上级单位等,激发银行机构“愿贷”动力。三是推进涉企信息共享。落实国务院《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施方案》,持续推进社会保险费缴纳、不动产、水电气等涉企信用信息共享,为银行机构研判风险、创新产品、制定个性化融资方案提供支撑,夯实银行机构“能贷”基础。

二、推动产融融合,要着眼满足不同主体需求丰富金融供给。近年来,我市发挥区位交通等优势,持续引进了一批创新型、科技型产业项目,部分中小企业驶入了做强做大的快车道。这就需要逐步构建“贷、债、投、保”相结合的产业金融生态,推动金融供给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广覆盖,更好满足不同市场主体和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建议:一是积极发展地方金融。加强地方金融的招引力度,持续推进我市金融业态“增项、提质”。建议将金融作为市属国企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采取自营或合作经营方式,逐步发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小额贷款等业务,弥补传统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不足。二是逐步健全产业基金体系。成立产业投资公司,专注产业研究、项目招引、企业投资包括对存量优质企业的投资。发挥市级产业母基金引导作用,撬动更多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我市合作,逐步健全不同类型的盲池基金,发挥基金“扶优扶小、助强助大”功能。三是持续引导开展证券融资。完善企业挂牌、上市支持政策,探索建立债券风险补偿机制,持续加强对有市场、有效益、信用好的企业的精准辅导培育,引导企业走直接融资之路。四是积极发挥保险作用。重点针对研发、出口、首台(套)产品推广等风险较高的环节领域,逐步推出支持科技创新等系列保险方案,帮助企业降低研发、经营风险。

三、推动产融融合,要围绕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加强“融智融资融制”服务。不懂金融、不能及时了解金融政策和产品、企业规范化水平较低是我市多数产业企业“融资难”的主要症结之一。因此,推动产融融合,既要在供给端上使劲,也要在需求端上发力,持续加强“融智融资融制”服务。建议:一是持续加强宣传培训。深化“一对一”金融顾问服务,持续加强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宣传。产业部门常态组织开展重点企业家“走进院校、走进先进企业、走进发达地区”活动,帮助企业家开眼界、启思维、长知识,提升懂金融、用金融的能力。二是畅通产融供需对接。依托天府信用通平台,打造集各类金融机构及金融产品集合、融资对接申请、政策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融资服务平台,构建全方位融资服务体系,助力提升融资质效。三是助推规范经营水平。持续实施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制支持政策,引导优质潜力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建议像选派驻村干部一样,挑选一批干部入驻重点企业,帮助企业办理涉政府事务、推动企业完善管理制度。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