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策”委员建议-第80期
发布时间: 2024-03-04 【字体: 来源:经济委阅读次数:3740

关于推进资阳产业链、创新链与住资高职院校教育链、人才链有力融合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  骆登宇

 

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赋能”和“提质”为重点,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作出了新的部署。市委五届八次全会认真落实国、省战略部署,围绕产城一体、城乡融合和人才支撑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安排,鲜明提出城市创业和创业城市的新理念,为我市产教融合发展抓住了主要矛盾、把准了发展趋势、明确了主攻方向。但是,我市在推进产教融合上还存在政策协同的盲点、市场主体的痛点和人才流动的堵点,亟待市委、市政府加强统筹,整合优质资源要素,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凝聚推动资阳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业城市建设强大力量。为此建议:

一、强化政府和部门统筹。市成立了资阳“中国牙谷”产教联合体等合作组织,但还没有围绕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研究制定政府层面的具体实施办法,产业园区和经信、人社、教育等部门以及高职院校、企业难以规范化、制度化的协同推进。建议:一是加强政府统筹。借鉴天津市、省内宜宾等地成功经验,成立市级产教融合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强化政府在产教融合工作上的顶层制度设计,把方向、定政策,搭平台、建机制。二是强化政策保障。根据资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园区特色优势产业,从“产品—技术—产业—人才—教育”链条深入分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供需情况,制定政府、企业、学校共同规划人才培养计划和产教融合的实施办法,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路径。三是建立健全领导联系制度。实行市级领导“一对一”联系住资高职院校,围绕产业所需、学校所能,制定《高校需要地方支持项目(事项)》《地方需要高校支持项目(事项)》“两张清单”,实现供需高效畅通、螺旋上升。

二、开展实体化的合作。目前企业急需6000余人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由于工业正处于转型突破期,初次就业工人待遇不高,园区生活配套服务不完善,存在引进难和留不住的问题。高职院校缺少订单式培养,近三年全市高职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年均不到10%,中等职业学校因升入高职院校后的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率年均不到3%,教育链与产业链需求不同频。建议:一是健全激励扶持组合措施。将产教融合的相关指标纳入对企业招商引资、化解债务、创新激励和国企改革等政策红利进行激励,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投入机制,为学生提供绩效奖励、学费减免、就业保障等措施,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含金量。二是共建共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定向培养、联合办学、“入校即入企”等模式,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管理、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形成人才共育长效机制。三是构建特色产教融合品牌。围绕口腔装备、智能制造等重点优势产业,着眼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集中力量支持在资高职院校建设“资阳属地”的一流学科、专业、课程、基地等,联合企业打造一支能够挑起产业高地建设重担的知识型、实用型、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打响资阳职教品牌。

三、优化人才供给模式。全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均远低于成都、德阳、眉山等周边城市。同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偏少,学历层次不高(中专及以下学历占46.5%),复合型人才尤其职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行业企业还没有建立统一有效的人才供需服务平台,造成就业服务水平不高。建议:一是建立有效的人才供需服务平台。政府(园区)和人社、经信等部门优化人力资源线上、线下产业园区平台,定期提供行业分析、人才需求两个报告和行业人才供需、技术需求清单,数智赋能企业用工信息归集并及时更新。二是出台市场化保障企业用工措施。针对资阳人口老龄加剧和出生率持续下降的现状,制定出台差异化引进高技术人才政策措施,通过企业代理招聘、劳务派遣等市场化渠道吸引来资返资人员,解决重点企业急需的用工和在资企业稳岗扩岗问题。三是立足市域技术人才需求长效培养供给。发挥临空清泉智能制造产业园—汽车职业学院、高新中国牙谷科创园—口腔职业学院等院校产业特色,制定实施“中高职+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徒制”、“订单班”人才培育。对紧缺性、实用性技术开展返资来资人员“粘”在资阳产业链上的培训,为资阳发展提供稳定的技术人才供给。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