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策”委员建议-第79期
发布时间: 2024-03-04 【字体: 来源:经济委阅读次数:3809

关于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助推资阳创新驱动发展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  秦后权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强调,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资阳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办法》《资阳市支持创新驱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等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人才呈现出向经济主战场集聚的特征,人才结构分布进一步优化。同时,受成渝“两极虹吸”作用、创新发展载体不足、协同发展不足等因素影响,仍然存在科技人才总量低、高端人才少、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为强化我市跨越发展的科技人才支撑,建议:

一、健全提高科技人才质量的引育体系。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柔性引才。鼓励全市企事业单位与高校院所、知名企业的专家(团队)加强创新合作,采取挂职兼职、项目顾问、管理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周末工程师”“假日专家”。推动校企建立人才共同培养合作机制,提升优势产业技术人才水平。二是强化多元协作,协同揽才。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共同编制实施《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建设方案》。组建成渝专家科技服务创新联盟,加快成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运用好天府新区“资阳城市会客厅”,建立“飞地孵化基地”,引导人才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强化科技人才共引、共育、共享合作。三是加强成果转化,项目育才。加强与科研院所科技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在资阳落地转化,支持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组建“资阳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储备库”,以“项目+人才”模式,推动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加强“双碳”人才培养,大力支持驻资高校与部门、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加快碳排查、碳交易、碳金融等领域的紧缺人才培养,共建双碳研究院,促进我市传统能源动力类、电气类、建筑类等双碳重点领域的产业升级。四是创新合作方式,孵化强才。结合产业发展特征,优先在装备制造、口腔医疗等方面与高校合作,校地一体联合共建“创新驱动研究院”,深入挖掘行业技术需求,开启人才培养“研”“试”“转”强才模式,实现校地协同创新,合作共赢。

二、完善激发科技人才活力的制度体系。一是增强人才制度吸引力。探索更加符合地区发展要求的引才机制与途径,支持高新临空探索建立更加符合产业发展特色的针对性更强的科技人才制度。二是优化人才评价机制。修订科技人才评价办法,探索多元化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实施市级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度、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制度,配套推进项目自主验收评价制度。健全市级科技创新奖励机制、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优化市属科研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绩效工资增长机制。鼓励用人单位探索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分配形式。四是建立多元化科研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科技创新,探索以市场化方式设立创新投资基金、科创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产业转移承接和技术输入。积极争取设立天府科创贷资阳分中心,重点打造基于产业链的共生技术平台、协同创新平台、产业生态平台,为科技人才培育提供平台支撑。

三、优化开放包容的科技人才服务体系。一是发挥平台承载作用,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支撑。加快争创国家高新区、四川省创新型城市、省级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发挥重点区域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聚集功能。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及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人才事业平台和中试熟化平台,加大汇集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为人才创新创造增强动能。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提升领军企业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发挥头部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持续增长,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开辟人才创新创造新阵地,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添活力、增动力。三是发挥部门主导作用,为人才聚集提供服务保障。优化人才“一站式服务”等政策服务,推动建立人才服务政策“一码通”。扩宽人才卡发放范围,为引进创新人才在居住、医疗、交通、旅游、社保结转、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积极送服务上门、送政策到家,持续提高人才归属感、获得感。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共享平台,持续打造高水平人才服务体系,促进市场化人才服务机构发展,为用人主体引才提供服务支撑。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