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策”委员建议-第46期
发布时间: 2023-11-24 【字体: 来源:经济委阅读次数:3978

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乐至县政协委员  杨彦

 

背景: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家庭的希望和幸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和疏导,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家长、学校、社会,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问题:近年来,我国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各种家庭教育方式、社会舆论、社会风气、社会习俗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是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过分溺爱保护孩子,为孩子创设舒适的生活环境,致使孩子们怕吃苦、怕困难,缺乏抗挫能力,意志比较薄弱,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极差,依赖心极强。有些家长重智轻德,使父母与孩子产生矛盾,孩子感觉来自家庭的压抑过大,无法忍受,有些甚至弃家而逃;有些父母不和、离异或父母长期在外,使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不协调,不堪重负;一些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长的专制、打骂、威胁,使孩子容易产生个性偏激的报复心理。二是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社会习俗。大众传播媒介(电视、网络),格调低下的文艺作品、广播宣传,色情凶杀、恐怖淫秽的影视作品,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严重的污染;比吃比穿、比阔气、打架斗殴、早恋、逃学、破坏校内外公共秩序等不良风气,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导致学生的极端逆反心态的产生;对自己、对生活缺乏目标追求,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出现病态心理和人格障碍。

建议:一要配备专业、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做好心理健康测评,及早分类干预、疏导各种压力。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县级教研机构要配备心理教研员”的政策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筛查工作,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失衡问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主动采取举措,及早干预、疏导各种压力,避免学生因压力无法缓解而造成心理危机。二要设置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结合各学段特点,加强劳动教育,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要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服务。设立心理咨询辅导室,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