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背景下的“有事来协商”实践
发布时间: 2022-07-08 【字体: 来源:雁江区政协阅读次数:18849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丰富的民主实践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人民政协在这一历史实践中书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协商民主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方面,作为专门协商机构,雁江区政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创新开展“有事来协商·街区协商”“有事来协商·乡邻协商”,不断推动政协履职重心下移、视角下沉、脚步向下,有力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实践证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有事来协商”提供了广阔空间,“有事来协商”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彰显出鲜活的时代价值。

“有事来协商”在基层协商民主中的雁江实践

“有事来协商”,是具有四川特色的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举措,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市县政协工作的有益探索,是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具体实践。雁江区政协结合实际,深入开展街区协商和乡邻协商,走出一条基层政协履行职能、基层协商发挥作用的好路子。

突出“一个坚持”,建强组织保障体系,引领基层群众通过协商民主渠道参与国家治理。准确把握政协的性质定位,搭建“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服务群众”的基层协商格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协商议事全过程各环节,坚持年度协商计划和临时协商选题报党委审定、协商方案报党委批准、协商结果报党委审示、成果转化由党委决定,自觉在区委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开展协商、推进工作。建立“四级党组织抓协商”机制。区委成立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有事来协商”工作指导委员会,强化党委领导;区政协成立以党组书记、主席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履行主抓主推职责;镇(街)成立以党(工)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委员会,负责统筹谋划推进;村(居)成立工作站,所在党组织负责联络协调协商活动。落实保障措施。区委将该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区财政落实专项工作经费114万,有力保障全区协商平台建设。2021年以来,区委书记听取专题汇报3次,区政协出台“1+2”工作方案,深入基层指导60余次,召开推进会4次,全面推进基层平台建设。

实现“两个覆盖”,搭建基层协商平台,为基层群众参与民主协商提供便利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高标准、高质量打造协商阵地。镇街平台全覆盖。依托现有资源,按照有阵地、有标识、有制度、有活动、有实效的“五有”标准,整合打造“有事来协商”工作站57个,其中“街区协商”工作站43个,“乡邻协商”工作站14个,实现每个协商阵地“三统一”(统一标识、统一制度、统一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商民主的“金句”上墙),将协商平台的触角延伸至所有镇(街道)。委员下沉全覆盖。委员全员参与“有事来协商”工作,采用“固定+专业”模式,将所有政协委员按界别(界联)全部编入工作站作为议事成员,各工作站辖区内委员作为固定议事人员,必要时邀请政协智库人员参加,确保每个工作站有3-10名政协委员联系,每次协商议事活动都有政协委员参与。

注重“两个融合”,汇聚民意商出和谐,让基层群众在参与协商的过程中享受到民主权利和现实利益。发挥平台“党委政府的好帮手、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委员履职的新平台”功能,开展小微协商活动,力求“有事”变“无事”,协商凝共识。街区协商中注重与基层治理融合。围绕基层服务、社区安全、公共卫生、小区环境、群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推动“街区协商”与省级基层治理示范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载体相融相促,在城市治理中融入协商理念,展现协商氛围,讲好协商故事,打造街区协商工作品牌。乡邻协商中注重与乡村振兴融合。通过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需求、集体经济发展、教育医疗、生态环保、乡风文明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协商,结合“美丽场镇”建设和委员“双助”专项活动,充分发挥政协优势,务实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以来,全区开展“有事来协商”活动263次,其中典型协商98次,协调为群众解决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太阳能监控设备安装投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天然气安装等民生问题185个,参与委员400余人次,参与群众2500余人次,被列入省政协协商案例选编1个、市政协协商案例汇编20个,《四川政协报》专题报道6条,切实让群众感到政协很近、委员很亲、协商可行。

完善“四套机制”,构建链式协商体系,建立健全基层群众有序参与民主协商的程序和形式。积极探索“有事来协商”制度机制,做到“有”有主体、“事”有内涵、“来”有场所、“协”有规范、“商”有成效。建立一套推进机制区政协主席会成员“挂图作战”,多次调研指导工作站建设及活动开展;区政协组建由“1名政协副主席+1个专门委员会+N名政协委员”的联系指导构架,联系负责包联片区工作;镇街建立“一镇(街)一办一站”工作机制,具体落实“有事来协商”工作。完善一套协商流程。建立完善“四步九环”流程图,形成“定题、调研、协商、监督”环环相扣的链式协商体系。紧扣党政重点、群众难点、社会焦点选题,实行镇街初筛、联系委室审核、区政协党组会和主席会审议“三级会审”定题,做好“确定人员、商前调研”的协商准备,协商中遵循“介绍情况、组织讨论、汇总意见”步骤,事后报送成果、监督落实,形成一套“有事来协商”建言体系。完善一套议事规则。坚持“六议六不议”原则,选出值得协商、协商有果的议题。鼓励采用“会场+现场+互联网”等形式协商,增强协商的灵活度和实效性。建立“5+X”议事小组,根据议题需要,邀请政协委员、相关单位、群众代表、社会贤达及利益相关方等参与协商议事。建立一支协商队伍,发挥专委会负责人引领推动作用,牵头组织调研、开展协商、形成成果;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结合实际做好收集社情民意、参加协商议事、化解矛盾纠纷、广泛凝聚共识等工作;发挥群众自治作用,各站点选配3-5名熟悉基层情况、素质高、能力强的同志作为议事成员,调动各方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协商的积极性。注重以协商意见、提案、社情民意、调研视察、民主监督等政协履职方式反映成果,形成党委主导、政府执行、政协履职的“三有力”转化机制。建立一套考评办法。“有事来协商”工作占政协全年目标考核分值的50%,坚持季考季评与年度综合评价相结合,每年在季度考评基础上计算各单位政协工作年度目标考核总分,对前6名的镇街给予经费补助并通报至各单位。

“有事来协商”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中的现实难点

雁江区“有事来协商”工作站是区政协组织主办的、以推动委员联系群众和参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为主旨的基层协商平台。但在推进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难题。

基层协商平台基础较弱。基层协商相对于政协协商而言,发展较为滞后,普遍存在协商平台少、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从工作触角看,政协在镇街没有设置机构和编制,只能成立“有事来协商”工作委员会,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搭建协商工作站,但这仅是权宜之计,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工作领导和业务指导关系,完全靠镇街、村(社区)来组织推动协商、联络各方还显得力量薄弱。从基层协商现实看,镇街机构改革已经完成,多数镇街合并后辖区内人口增多,民生问题随之增多,需要政协开展小微协商及时协调解决的议题增多,而政协由界别组成,政协委员是来自各方面的代表人士,地域分配不均,导致镇街委员数量少,农村领域的政协委员严重不足,仅占18%,有的镇甚至仅有1名委员,难以支撑“有事来协商”工作长期有效开展。

基层协商机制不够规范。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有效衔接机制不清晰,未能及时提升至规范、可持续的制度层面。从宏观看,基层协商大多沿用政协协商形式,有时显得大而不当、全而不准。从微观看,各级政协各自探索,资源整合不够,评价标准不统一,难以体现“有事来协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具体而言,各地不同程度存在协商议题不够精准、协商形式不够灵活、协商成效不够显著等问题。有的工作站未能把握小微协商议题切口小的本质属性,把专项工作与基层协商混为一谈,把实际开展的活动当作协商,把政协力之不能及的问题作为议题,缺乏对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落地落实的可行性的客观分析,极易偏离协商的初衷;有的工作站协商形式单一,不能灵活选择现场协商、书面协商、网络协商、沟通协商等形式;有的工作站不注重成果转化,出现在政协“议完了事”、党政领导“一批了事”的情况,协商成果跟踪问效不到位。

基层协商人才不够专业。从能力素质看,换届后新委员较多,委员协商建言能力参差不齐,与“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总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亟需提升委员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强化委员责任担当。从人才队伍看,协商人才库建设还存在短板,虽然建立了政协智库,但仅限于政协委员,还需要从各行各业发现人才、聚集人才,建立协商专门人才库。目前,各级政协智库平台也不能互联互通互享,横向、纵向联系不紧密,未能发挥出叠加效应。从思想观念看,基层群众协商意识不强,普遍未能意识到这是一项政治权利,容易“看不清楚、想不到位、说不明白”,以致部分参与群众发言不够有效。

“有事来协商”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几点思考

一年来,“有事来协商”工作深入开展、逐步完善,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探索了有效形式,也高度契合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和要求。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领会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富内涵和本质要求,推动“有事来协商”不断向前、向实、向新发展,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开辟具体而丰富的参与实践。

突出政治属性,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把“有事来协商”打造成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阵地。政协是政治机关,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政治原则,自觉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坚持党建引领同向发力,落实政协党组对“有事来协商”工作的领导责任,由相关专委会以功能型党支部名义,同乡镇街党(工)委在协商议题、活动组织等方面加强沟通协调,进行政治把关和分工合作。全面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综合运用常委会会议集体学习、主席会会议专题学习、专委会集中学习、功能型党支部定期学习、界别(界联)及时学习、委员集中培训、政协微信群交流等形式,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不断深化凝聚共识工作,在协商中既通报工作、宣传政策,又回应问题、理顺情绪,形成推动解决问题的共识。持续培育协商文化,总结提炼形成有特色的协商文化,厚植协商理念,筑牢协商根基。

突出载体功能,进一步强化协商阵地建设,搭建人民群众参与民主的重要平台。按照“不建机构建机制”思路,提升基层协商平台覆盖面,创设委员联络小组、委员之家、委员工作室等,搭建政协协商同基层协商的衔接平台。搭建会议协商平台,实行开门办会,邀请具有专业优势的相关界别委员、各界群众列席政协会议,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诉求,当好群众利益“代言人”。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建立完善“主席会成员联系常委、常委联系委员、委员联系群众,专委会联系界别、界别联系委员”工作机制,进一步拉近政协组织、委员与群众的距离。搭建小微协商平台,依托现有基层协商站点和党群服务中心,健全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有事来协商”平台,实现对镇(街道)的全覆盖,优化对村(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覆盖能力。搭建服务群众平台,积极探索委员之家、委员工作室、委员联络站(组)建设,组织各界别和广大委员开展读书学习、知情明政、调查研究、专题协商、为民服务、宣传政策、收集社情民意信息、弘扬协商文化等活动,把委员履职嵌入到社会各个角落,构筑起政协“零距离”服务群众的“展示台”。

突出协商为民,进一步强化人民主体地位,让基层群众有序参与协商活动和民主实践。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不断完善“有事来协商”制度机制,不断增强协商感召力和群众参与热情。抓好“定题”这个基础要素,注重时与势的结合,找准“党政中心+区域实际”的切入点;注重远与近的统筹,把握“聚焦当前+关注长远”的结合点;注重大与小的均衡,关注“发展大事+关键小事”,使协商议题更加精准,彰显人民政协为人民的根本宗旨。抓好“调研”这个关键要素,突出领导带头、专业导向,在深度、广度、高度上下功夫,提升“研值”。注重组织协商前的专题协调会,加强委员与对应部门沟通,努力使建议成为部门落实决策、推动工作的方法和举措。抓好“协商”这个根本要素,主动邀请关注公共事务并能够作出理性分析和判断的相关专业人士、各界代表人士参加政协协商;邀请协商事项的利益相关方代表以及各界群众参与协商,现场交流,真正助推落实群众的知情权、 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抓好“监督”这个反馈要素,加强协商成果多层次报送和多角度监督,每次协商活动结束后及时将协商情况梳理形成意见、提案或社情民意报送给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政协加强监督,采取“回头看”、调研视察、目标考评等形式进行跟踪问效,推动协商成果落到实处。

突出参与意识,进一步充实协商力量,让“有事来协商”成为汇集民意的重要渠道。注重协商主体多元化,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包容性民主,发挥各方作用,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对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部门协调配合、担当承办的实际问题,加强会前沟通和会后落实,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调动专委会指导推动作用,区政协专委会联系指导包联片区工作,在理顺关系上加强指导,在路径选择上提供建议,在载体机制建设上给予帮助,在协同联动上大力支持。实行“有事来协商”召集人制度,解决基层政协工作薄弱问题,由专委会负责人或基层政协委员负责工作站活动的议题设置、程序安排、协商召集、成果转化等。建议省市政协积极呼吁,力促镇街政协机构编制落实,确保政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鼓励群众参与,发挥老党员、乡贤、行业专家等群众基础好、威望高、能力强的优势,引导各方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拓宽基层群众参与政协协商的渠道,扩大“有事来协商”平台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强化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和履职能力,在委员的深入群众、深度调研、深度协商、协商结果的深度传导等方面下更大功夫,提高“有事来协商”的专门意识和专业品质,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不断开创人民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